新闻中心 分类>>

体育精神范文

2024-06-10 08:10:5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体育精神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精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国作为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体育实力最强的超级大国,在体育方面建设和整个体系的建设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结合美国体育精神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下是对我国体育精神教育的改进方案。

  《2006年中国国力报告》指出,“中国人口亚健康,体育精神缺失、国民体质下降已成体育最大问题。”看到这个问题表面上奥运会斩获金牌相对应的是国民体质的普遍下降。这充分说明的整个国民的体育精神和锻炼意识还不足。所以我们要加强整个国民的宣传工作。

  首先,我国也存在着没有明确的体育精神教育的目标,使体育精神抽象化,空洞化,致使体育精神教育基本属于可有可无或少数体育教师的自发和随意行为,影响了体育精神教育的效果。由此可见,只有相关教育管理部门采取切实措施才能使体育精神教育顺利、系统地实施。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转变观念,结合实际工作应该把体育精神教育放到与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同等的位置上,并且形成合理的主干体育教育体系。其次,教育主管部门积极组织先关教育人员的培训宣传工作,并且逐级宣传最终使青少年们认识到体育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整合学校可能的体育精神教育资源,定期组织学生惊醒校园宣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竞技活动,是体育精神深入人心。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科学教育的理论和指导,体育精神教育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的体育精神教育还缺少一定的教育学理论的支撑,体育精神教育还处在粗放教育的阶段。因此,一线教师应以包括品德教育理论在内的教育心理学为指导,丰富教育思路和拓展体育精神教育方法,以保证我国体育精神教育的高效实施。

  体育精神暨包括竞技体育所推崇的价值观念又包含有其相应的行为规范。所以体育精神教育不仅仅要传达给青少年体育精神的价值观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教会青少年如何才能符合这些价值观念。由于我国现阶段相应行为规范教育的缺失,致使大部分青少年对于体育精神产生了观念上的认同,但是在行动上的茫然。

  在这方面与美国存在着相同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体育精神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此各级学校及运动团体均把教育重点落在体育精神具体化进而使其行为规范化的路线上,为了使学生们知道运动实践中什么样的情况、怎样去做。一方面,可以使一线教育者更容易开展教育活动,避免了由于个人思考角度不同,产生不同的理解,节省教育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对初学的学生来说,接受一个具体的规范比接受一个观念更容易、直观。

  只有认识到这方面问题才能减少存在于校园竞技活动中不和谐的现象。与此同时,在竞技场上,一些青少年对自己的违反体育精神行为不能分辩对错,由此是我国在相关教育的急迫性。因此,要对中国青少年进行体育精神教育,首先要清楚体育精神的具体内涵,使其在青少年心中更加具体化和规范化,在此基础上,保证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并重,既让青少年了解社会的价值取向,更要让他们如何去做才能真正的符合体育精神。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家长给子女的价值观影响,尤其向我国这样一个家族观念比较强的国家中,家庭教育要超过学校教育。家长是在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和社会化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而在美国的青少年竞技活动较多,而且家长观看比赛非常常见,并且家长作为青少年的榜样意义也十分重大,因此美国的体育精神教育也非常重视家长的教育作用。

  在此这对这方面的不足,我们可以采取两个方面加强体育精神的贯彻:一方面通过家长加固了学校传达给学生的体育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由于学校教育和家长行为互为抵触而导致青少年价值观念的混乱和两面人格的形成。相关调查分析,在我国能够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体育精神相关价值教育的少之又少,先让家长有体育精神的意识是关键,从而可以带动青少年直至整个社会。因此,家庭体育精神教育的实施必须靠学校教育拉动,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互动从而学习体育精神教育相关知识。

  除此之外,学校体育精神教育也应该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利用青少年喜爱和祟拜体育明星的心理,把一些体育明星或当地优秀运动员请到校园现身说法,丰富学校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所有这些教育的实施者,包括体育教师、教练员、家长和志愿者等各种相关教育者,他们先是受教育者,然后才是教育者。这样是自己关于体育精神更加深入的学习,也是进一步提高的机会,是体育精神传播的重要途径。

  精神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比单纯的知识教育要重要的多,对于体育而言,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和团队协作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对比不同国家体育精神教育的差异性对于提高我们国家青少年体育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个从事体育教育的人共同努力来完成。

  这一决定对于习惯了“宅”在电脑前的大学生们而言,无疑是个晴天霹雳。据调查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都将上网作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很少有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他们或是认为体育锻炼太消耗时间,或是认为体育锻炼带不来任何实际利益,不愿在体育锻炼上消耗时间和精力。

  其实早在2004年,在首次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就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校的“体教结合”,并实施带有半强制性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部也曾明确表示,“测试成绩不合格者,不得毕业。”然而就是这样的规定也并未真正起到预想的作用。高校毕业的考核标准中虽然有体能测试这一项,过强的可操作性也决定了其含金量的不足。因而对大学生来说,体能测试不过是一场随便就能应付的小测试。无论“体改”怎么改,都从未真正影响过学生的毕业。

  究其原因,还是功利主义在作怪。在中国式教育观中,一切为就业服务。考个好成绩是为了考个好大学生,考进好大学就是为了有一份好工作。抱着能有个好

  工作的目的,父母、老师和学生不断付出着沉重的代价。近年来,马拉松、军训、运动会中屡次发生学生猝死的事故,高校不得不下降对学生的体能要求,有的甚至取消长跑项目。长期以往陷入了恶性循环,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他们的体质并未和高校的发展同步,后者日益风光,前者则一年不如一年。年年体改,年年换汤不换药。改了皮毛,却永远未曾深入骨髓。

  1.促进学生协调发展不同历史语境下,人们对体育的见解和需求有所差异。从源头上看,体育源于劳动、军事和游戏,深刻反映了体育与人们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体育被改造成单独的项目和设计,体育项目不断丰富,体育功能也被不断挖掘。就当前体育活动来看,人们的体育需求不仅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提升健康水平,它还是一种社交的途径,通过体育达成健身、健美和健全人格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日益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助于促进个体全面协调发展。大学体育人文教育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是在立足于人对体育的需求和体育本身的育人功能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强调对学生身体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格塑造、内心精神世界的引导和思想品质的教化,以及社会化过程的促进,即要实现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协调发展的价值[3]。

  2.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承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本质是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体育文化。一般而言,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理念文化,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人文精神贯穿和渗透于学校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大学体育的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载体功能从两个方面展现。其一,大学体育能够有效传承大学办学的理念,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体育表现形式,大学体育的人文精神通过体育项目和活动,传承和丰富了大学文化。如在京师大学堂成立初期,《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明确提出,学堂要“造就通才”就得培养学生“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的忠勇精神,要涵养忠勇精神就得将体育列为必修课程。到了现代,北京大学再次提出体育的使命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可用人才,明确了“科学与人文相融,育体与育心并重”的教学思想[4],又一次彰显了北大的办学理念。其次,通过校园物质载体传承体育人文精神。大学体育的精神载体不仅是理念的、意识形态的,也可以是物质的、固化的。就国内而言,清华校园中矗立的马约翰雕像、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体院馆、原中央大学体育馆等不仅历史底蕴深厚,而且彰显了体育的人文性,让身处其间的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强烈感染。此外,传统体育项目同样能够传承人文精神。传统项目经过了历史的沉淀,蕴含着深刻的内在价值和文化精神,通过传统体育项目的举办让更多人获得体育的人文影响。如牛津的赛艇比赛从1985年开始至今仍然在传承文化,表达体育精神,让众多高校学生甚至是普通公民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接受人文精神的陶冶。

  3.提髙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体育作为人的教育,其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满足人的主体需要,这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逻辑。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体育也需要在坚持本真逻辑的前提下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促进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时也带来了人际关系疏离、道德滑坡、信仰危机等问题。如何摆脱现代人的危机?关键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从体育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仅要传授体育科学与知识和运动的技能,还要将体育的人文理念与精神、体育的公正公平及合作的思想渗透于体育活动和课程中,将体育理念与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规范有机结合,加强道德、人性、审美等人文精神教育。

  1.重建大学体育理想,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为工具理性所束缚,形式合理性和工具理性遮蔽了大学体育的本真意义。因此,有必要重建大学的体育理想,将崇尚自由与健美、融合科学与人文作为新时期体育教育的行动指南。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体育均是在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工具理性指引下发展的,在这背后隐藏的是体育人文精神的丧失[5]。纯粹的以争取名次和数据的锦标主义竞技体育让体育的本真价值发生了异化与转向,偏离了体育教育的原初价值与旨趣。这种思想引领下的体育教育只会走向畸形与功利。如何改变这种以技术和竞技为本的体育观,克服锦标性的功利思想,将体育教育的理念与人的自由、尊严相结合,是当前体育教学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人文精神的弘扬是重要路径。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要从纯粹体质健康教育转向学生综合素养教育,将学生在体育活动的中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师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促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真正做到知情意行一体化,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将理性从工具和功效原则中解放出来。

  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完善体育学科课程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体育的理解也日益深刻,传统的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主导的体育精神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大学体育课程的需要,现代大学教育是要培养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培养锻炼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课程结构。在课程设计上由单一的体育知识与科学的学习转向体育与健康结合的多学科结构,适当增加休闲体育、健身体育、民族体育、乡土体育课程。人文精神以回归人性为宗旨,因此,人性化的课程设置是体育回归人性化的前提,将人性的复归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是人格提升的重要路径,这也回应了人文精神对尊严与自由的观照。总而言之,课程与教学是人文精神张扬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现代体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础。本着尊重人和人性的原则,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基础,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我设计、锻炼和调控,从而建设层次结构合理清晰的课程架构。

  3.营造良好的大学体育人文环境大学体育的人文环境,简言之即师生在体育实践同营造的特定的体育人文精神氛围。体育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如何在大学文化中凸显体育的人文价值与意义是大学文化设计的重要思考领域。良好的大学体育人文环境是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张扬的必要条件,对学生的心理有着强烈的辐射作用,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体育文化还具有娱乐调节和凝聚激励功能。重塑体育人文精神,可以从两条路径进行。其一,将物质设施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构造结合,把体育休闲娱乐的功能融入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学校有限资源载体宣传体育人文精神,如体育馆和体育场的人文文化氛围。其二,举办民族体育和乡土传统体育活动,一方面传承人文精神和文化,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营造浓郁的体育人文环境。

  职业学校的学生遭到社会的遗弃,不被认可,家长对小孩失望,学生自己的表现为“落水者”心态、“失败者”心态,“多余人”心态,职中生一部分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个性面貌。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觉得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至关重要,它能决定学生的将来,决定一生。

  体育课上的团队精神就是指团队(小组)的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分组接力赛、游戏性、球类项目的比赛,常用体育竞赛检验、巩固、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运动中团队精神得到了培养。

  职中生觉得自己是“坏的”、没有人要的、被遗弃的,没有出息的、没有希望的,表现在学习上不求进步、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自己放任自流。

  大部分学生惰性和依赖性强,难适应集体生活,想干就干、不计后果,认知不合理,缺乏理智,面对复杂的社会,职中生显得困惑和迷茫。

  一些职中生说谎、欺骗、偷盗,“边缘性人格”、“双重人格”等并不少见,言行举止甚至有暴力的倾向。

  自己看不起自己,对个人的能力超低的评价,认为什么都不行,常常自叹不能,于是常被人瞧不起,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看到的是歧视。

  职中生普遍感受到压力,对生活环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稍遇挫折,就产生“还不如死了为好”的厌世心理。出走、打架、斗殴、自残、轻生等现象在职业学校并不少见。

  职中生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有自己的理解、想法,具备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这关键时期积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融入大集体中,培养团队精神,是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渗透团队精神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团结协作,做到勤奋、敬业、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学业,做自己的份内事,服从组织。

  教学比赛是一种形式,旨在通过游戏、竟赛增强团队意识,在制定比赛规则时,考虑从团队精神出发,在总结时进行个人评价,重点强调小组的整体性。例如:学生在掌握了篮球技术后,可以进行分组的运球绕杆赛,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计时与碰杆扣分相结合,评出小组第一。这样,学生在比赛中既要发挥出个人的最好水平,又要及时辅导后进生,相互间加油、鼓劲,学生有了目标为了集体的荣誉去练习,教学内容中有游戏性又有竞争性,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教学中学生要注意自己的小组,在某个复杂的技术上,多为小组成员示范,对技术差的,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比赛中多动脑筋想办法,相互间包容,多些理解,凝聚多方面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投入教学比赛。例如:在游戏“三人五足赛跑”的教学比赛中,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预演得出最佳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全快速地冲过终点,比赛中,他们相互搀扶鼓励、呐喊助威,团队的精神充分体现。

  学生都向往集体荣誉,教师要以表扬为主,不要对后进的团队批评、漠视,对他们的一丁点的进步都要及时地表扬鼓励,在小组赛时,要进行科学地分组,考虑到学生的体能、技术、性别,能力,最后不能单纯地去比成绩,要比小组的进步幅度,比赛的风格,组织纪律性,拼搏精神等等。实践证明,小组比赛中从多角度全方面地进行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满足,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对于体育骨干来说,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在知觉、判断、行动及信仰上小组成员有从众行为,一呼百应,正确处理三角关系:体育骨干、学生、小组。当体育骨干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关系时,小组成员之间的不信任和不良影响将呈螺旋式向下蔓延。在教学和比赛的过程中,召集小组体育骨干发放“体育活动单”,告知其目的要求注意点,利用“活动单”模式严格要求,把比赛的规则与方法、意义及价值,明确地告诉学生。让小组内的学生明确规则要求,内化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尊重裁判、讲风格、讲团结的良好品德也会自然形成,这不仅会保证体育比赛的顺利进行,也会增强团队精神。

  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游戏竞赛,荣誉是每个学生的向往,但是每个小组成员要正确、理性地看待,不能因某一个人的失误而集体的责怪,怨恨,体育骨干要及时、有效地沟通提出希望,激励小组的成员。

  总之,教师在体育课上结合游戏竞赛、小型的各种单项比赛,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体育比赛中自觉地讲文明守秩序,尊重自己,尊重对手,提高自信、从而培养出他们的团队精神。

  1. 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体现。体育精神的展现是人类通过体育运动对自身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等的一种升华。体育精神的魅力在于能够产生较强的鼓舞力、感染力和征服力,从而成为指导和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最积极因素之一。中国体育人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

  2. 体育精神对体育教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体育精神进入体育教学,将促进体育课程改革,一改以往单调而枯燥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采用轻松活泼、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树立体育精神的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参与体育运动的最高价值理念,使我国青少年能够真正科学、有效地投入到体育运动当中去,让体育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终身收益。

  (1)体育精神是爱国主义最具活力的载体和最鲜明的表现。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与爱国主义有着天然的联系。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动力,都有自己为之奋斗的座右铭,但有一条是中国几代优秀运动员共同拥有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 20世纪30年代刘长春“单刀赴会”;50年代容国团、侯加昌、王文教等一大批有着强烈民族责任感的运动员、教练员从国外返回祖国,为振兴与发展新中国体育事业作贡献;60年代中国运动员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0年代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实现金牌零的突破;90年代中国提出申奥震惊了世界;容国团的“人生能有几回搏”;蔡振华放弃国外丰厚待遇和安逸的生活,毅然回国,在中国乒乓球运动最需要他的关键时刻挑起重振国球的重担,并连创辉煌,等等,无不是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体育战线年代刘长春“单刀赴会”;50年代容国团、侯加昌、王文教等一大批有着强烈民族责任感的运动员、教练员从国外返回祖国,为振兴与发展新中国体育事业作贡献;60年代中国运动员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0年代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实现金牌零的突破;90年代中国提出申奥震惊了世界;容国团的“人生能有几回搏”;蔡振华放弃国外丰厚待遇和安逸的生活,毅然回国,在中国乒乓球运动最需要他的关键时刻挑起重振国球的重担,并连创辉煌,等等,无不是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体育战线)激发学生社会情感。由于体育运动具有竞赛性、对抗性的特征,竞赛结果又有不确定性,因此,它不仅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而且能够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刺激和情感体验,调整失衡心态。因此,体育教师应运用体育课自身特有的教学特点,营造比赛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团结合作、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同时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和社会责任感。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中设计的各项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活动,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从而使学生懂得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情感,才能成为对国家、社会、集体有益的优秀人才。

  3.1 体育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合作是建立在团体成员对团体目标的认识相同的基础上的。在合作的社会背景中个人所得有助于团体所得。现代社会需要合作精神,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取得成就,就要与他人合作。合作能力既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必备的素质,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一种能力,体育教学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3.2 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竞争意识。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竞争,既有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挑战,也有与他人的争胜;既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努力培养竞争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通过设定一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意志品质和审美素养等体育精神教育,促进社会价值的品质和道德规范的形成。

  体育精神教育在于塑造人的精神品质,从而追求身体、心灵、精神的和谐发展,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通过体育精神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经受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等。另外,通过体育精神教育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体育运动,感受体育文化,传承体育文明,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培养光明磊落的气度和战胜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女排的“五连冠”鼓舞了无数的中国人,激发了广大人民爱国热情,女排精神成为当时中国前进的动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体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成为鼓舞我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精神教育就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多,学生表现出在家娇生惯养,意志品质薄弱、以自我为中心等缺点。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正确地引导和健全学生的人格,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这些缺点。体育运动需要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需要面对汗水、疲劳、伤痛、困难、挫折和失败的种种人生考验。让学生学会吃苦,劳累时坚持不懈,困难时坚忍不拔,失败时百折不挠,胜利时坦然冷静。这样才能使大学生面对人生,适应社会。此外,学校体育教学还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怀、顽强拼搏的精神、竞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这将使大学生们受益终生。体育精神教育也必将成为陶冶和净化人的心灵的武器。

  我们发展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而且是为了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人是社会的细胞,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要让高校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目的;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竞争,增强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体育运动是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活动,应教育学生遵守规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搞小动作,不投机取巧,而要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利;同时应尊重事实,弘扬正义。

  要让学生养成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胜利时冷静处之、绝不得意忘形的健康心态。坚强意志是人格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体育运动是培养坚强意志的一片沃土,有待我们体育教师的深耕细作。

  我国经济、文化、科技都以快速的步伐不断实现着发展与跨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为强烈,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优秀人才成了各行各业“争抢”的对象,社会对人才的渴求直接影响我国教育改革方向,尤其是高中生的素质教育,更加成了教育改革的重点。作为对高中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中体育教学,应如何直面人才需求现状,如何把握教育改革实质性内涵,转变传统的以技能训练为主,以强健身体为教学目标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开发与启迪,并通过体育精神的培养帮助高中生形成高尚人格,实现学生素质的整体提升成了当前体育教育工作者最应关注的课题。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培养体育精神、健全学生人格进行了详细阐述。

  体育教学首先要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并细心品味蕴含在体育活动中的体育精神。如在学习篮球时,可以通过“打比赛”的方法,让学生组成两队,严格按照比赛规则进行“实战训练”。在比赛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对体育精神对体育事业及对每个人一生产生的重要意义进行讲解,如团队合作精神、大局意识等,让学生对包括篮球比赛在内的所有体育活动形成正确认识。而一旦进入“实战”,当学生真正参与到比赛中时,他们就会真实地体验到体育活动的公平、公正原则、时间的严格要求及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对整个赛事的意义,就会主动发挥出奋力拼搏、互动合作的顽强意志和进取精神。

  在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还要注重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通过自己的力量寻找答案。如组织他们练习抢、传接球时,让他们通过观察现场活动,思考“其他团队为什么能够比较容易地抢接到球得高分?”“是不是团队中如果有人抱着球不传给大家就容易出现失球丢分现象?”,“在比赛中,后卫、中锋主要都是做什么的?怎样才能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优势?”,当他们在思考这些问题,并找到合理答案时,对体育精神的感悟已深入内心。

  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感知模式,让他们在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实践结果进行大胆猜想与推测的同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制订出合理的互动合作学习方案,这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重要途径。如通过接力赛中的传接棒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首先,教师传授给学生一些接力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领,让学生对接力跑活动特点有一个初步体验,然后结合教师示范演练(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对接力跑有一个直观印象。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自由成组,在原地做“下压式”或者“上挑式”的接力跑传接棒练习,对交接棒的最佳时机、跑的速度的把握等技术概念形成正确认识。这时让学生指出其他小组的动作、方法,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到优、缺点,对照自己的动作思考如何在接力跑过程中正确完成交接棒,怎样使接力跑技术更加规范。最后让学生对接力跑的传接棒形式、方法进行创编和设计,并提供场地让他们亲自验证,从探究中、从实践中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人格,简言之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高中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就是通过教育,让他们具备“知行合一”、协调发展的完善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延伸体育精神、健全学生人格可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学会尊重带有两重含义,一是学会如何尊重他人,一是学会自重。在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活动都十分讲究合作精神,合作前提就是彼此尊重和信任。这既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人格品质,又是他们走入社会从事正常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而体育项目中无论是团体比赛还是个人竞技,都非常注重个人行为的道德性和规范性,这就是让学生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更要自重。鼓励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从而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正确的个人行为。让他们在体育实践中,学会独立进行判断与观察,从而学会发挥个人特长,为集体争得荣誉,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大局意识。

  作为一种典型的对抗游戏,体育运动不但是人身心、情感、思想的对抗,更是技能、技巧的对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在技术与战术的选择中,在与他力、智力的较量中,学会客观而辩证地认识问题,学会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探析事物本质,在追求体育运动真正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中,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取向,具备尊重事实、态度鲜明的人格精神。

  总之,体育精神的培养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在日积月累的体育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因此,教师要注重与体育教材内容的结合,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体现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无形感化,让高中生以健全的人格、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时期的挑战。

  [1]王淑英,吴畏.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进程看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演变[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0:8.

  [2]刘恒丽.对高中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DD将传统体育教学变为快乐体育教学[J].新课程(上),2012,01:86.

  [3]徐嫩林.快乐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28:98-99.

  体育的起源与发展,实质上是一部绿色体育史。东西方人类创造并需要体育,是因为体育对人类自身、人 类社会的积极推进作用;以绿色作为人类体育的冠词,一是绿色自然是体育运动的摇篮和载体,二是体育给人 和人类社会以生机、活力、和谐、友爱、和平,这是绿色的最好象征,三是现代体育的进步发展,遭受体育公 害的污染日益严重,时代呼唤着绿色体育思想理论的建立和实现,以使体育更好地继续发展,对发展的社会起 更大的作用。

  2.1 研究范围 探索绿色体育的源流、内容、公害危及现状,宏观地分析实现绿色体育的途径和意义。

  2.2 研究目的 为研究东西方体育发展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探索一个新的理论观点,为人类体育的发 展在当今社会和平发展的大主题中找一契合点。

  3.1.1 绿色大自然是人类体育的摇篮 人类的一切文化行为,唯体育行为与绿色自然最有共息的亲缘关系 。西方田径,东方武术,等等,正是前人类在绿野的跑跳、攀缘和人兽械斗中诞生的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难 以计数的运动种类,有的是天然自然中的运动,如水上体育,沙漠体育,冬奥会诸多项目,多种依附自然的冒 险体育等。有的是人工自然中的体育项目,如足球、马术、赛车、田径类中的一些项目等。东西方体育有着整 合异质的特点,与绿色自然的共源和亲缘是其整合性。

  3.1.2 回归自然的运动热 人类为克服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膨胀、能源危机的恶性效应,以及 运动不足的“文明病”,60年代以来,相继在全球形成的体育热,都是以回归绿色自然的运动为主要特征的, 野营、登山、攀崖等各种户外体育活动全是回归自然的运动。可以说东西方体育是沿着源于自然——超越自然 ——超越自然和回归自然并行的轨迹运动。

  3.1.3 绿色桂冠是体育的最高奖赏 古代奥运会冠军最初获得的最高奖赏,是绿色橄榄枝编制的桂冠,现 在奥运会奖牌上一直刻有橄榄枝的图案,它是智慧女神奉献给人类的宝物,进而喻意为人类绿色和平的象征。

  3.1.4 神圣休战带来绿色和平 古代奥运会的“神圣休战”,给干戈不息的古希腊诸城邦,带来最长可达 3个月的安宁与和平,促进了当时体育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体育正努力继承发扬这一理想。1993年10月,第 4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奥运休战”决议,在1994年的“体育与奥林匹克理想国际年”宣言中,支持奥林匹克休 战,从第17届冬季奥运会执行。1995年11月联合国大会决议,要求其成员在26届奥运期间“确认实行奥林匹克 休战”,并呼吁:在今后的每一届夏季和冬季奥运会之前实行休战,以创造一个通过体育实现和平和更加美好 的世界。

  3.2 绿色体育及其内容 绿色象征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象征着理解、宽容、善意、 友爱、和平和美好,之所以用绿色体育来指称,是为了突出人们对体育的根本追求和体育精神价值的高扬。绿 色体育的内涵可理解为:为体育的无公害、公正、纯洁、科学、进步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和平 、发展而设想、创造并使之产生积极成果而进行的体育。围绕这一宗旨的体育思想理论,即为绿色体育理论。 绿色体育的内容是:以体育全面协调的思想和手段,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 和谐[1]。以使现代体育在“和谐世界”的绿色文明道路上前进,这是现代东西方体育的共同目标,是东西方体 育精神的结合点,是人类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和必然。

  3.2.1 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环境恶化,是威胁当今人类生存发展的三大问题之一。体育的发展已被置于 生态环境和体育自身这个参照系中,这是对当代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所以各国在决策申办奥运、承办大型 运动会的利弊权衡中,把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两大指标。自然环境净化指标成为竞办奥运会等大赛 的重要条件。1990年9月,国际奥委会第96次会议决定奥运百年盛典的第26届奥运会的举办地时,争办城市雅典 之所以在最后轮(投票)从一直领先的位置跌落,其污染严重占7个失败因素之首。这个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 会的发祥地,遭到无情的淘汰。对于2000年奥运会的申办,北京因空中粉尘含量过高,国际奥委会考察认为: 中国环境保护状况,目前大大低于国际标准,而陷于申办被动;相反,悉尼申办中的“强调优势”,就是濒临 世界上最美丽的天然港,它使悉尼富有魅力和光彩。现代化、大规模的体育竞赛,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和 条件。所以,1994年的奥林匹克运动百年大会,已把环境保护纳入自身健康发展的议题,使现代体育不再危及 重载人类生存的自然,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是17届冬季奥运会。在保护环境,不损害一棵树,不污染一块地的绿色体育思想指导 下,从场馆建设到“可食餐具”的使用等每个系统,都立足于依附自然——保护自然——美化自然——回归自 然。被世界公认是一届“绿色奥运会”。证明在体育高度商业化的今天,只有绿色体育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实 现体育运动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3.2.2 人与人的和谐 体育的发展,在创造人与人和谐的精神价值方面,至少体现出下列重要作用。

  1)体育精神是人与人和谐的理想支柱:参与体育的和平目的及友谊、团结、竞争、公平精神,是东西方体 育的共同宗旨。无论是地域性联盟的各洲体育,或是性联盟的体育,或奥运会,尽管成分各异,但其宗旨 都是在创造人与人和谐的典范。12届亚运会的主题是“和平、和谐”,奥运会的目标是“让世界人民彼此相爱 ”。体育的人类和谐精神,已形成了东西方体育共同的精神财富,进而已激发起超过体育自身的人类精神的高 扬。

  2)体育的创造力凝聚着人与人的和谐:“人类狂热的两个焦点和爆发点:一是战争,一是体育”[2]。而战 争是毁灭,体育是创造,破旧创新是体育的特性。在差别和递进中创造了人与人的和谐。现代体育已成为人类 社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广的国际文化,25、26届奥运会分别容纳了184个、197个国家和地区的万名运动员, 收看开幕式的人数达40亿以上。统计表明,东西方的体育观众一直呈递增趋势,体育构与人和谐的最大时 空网络,最大通道。

  美国科学家1994年对东西方25个大城市调查表明,体育已是现代青年的第二语言。国际奥委会由于“承认 并尊重每个国家的特点及世界的多样性”[3],成为最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1991年7月IOC在南非实现了统一体 育组织,废除种族隔离,同非洲体育组织关系正常化3项决定后,方使南非时隔31年后重回IOC大家庭。此举为 南非,为它与国际社会的和谐,继而结束近半个世纪的种族统治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1971年中美间“兵乓外 交”的成功,为两国邦交正常化,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体育是国际社会运转中的“润滑油”,完成那些连 国际、法律难以做到的事,为人类和谐起着独有的积极作用。人类历史的本身,在一步一地验证着体育运 动的价值。

  3)体育的公平性是人与人和谐的催化剂:体育竞争,残酷无情,有你无我,优胜劣汰,达到现代“博奕” 中“零和”现象的登峰造极。但公开、公正,实现着“差别是和谐的本质”的永衡哲理。由体育开创的公平性 原则,泛化成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准则。

  3.2.3 人自身的和谐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 ,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人自身和谐有生理和谐、心理和谐、身心和谐3个层面。无 论是西方体育的重练形,多刚劲、激发、刺激,还是东方体育的重神、形、气结合的性命双修的养生体育,都 是为了达到愉悦身心,健美长寿的生命追求,并形成了运动员体型为时代健美形体,这一东西方审美的共 识。人类一直把体育作为优化和反“异化”的工具,防形变、病变、心理失调,保持内外部的平 衡与协调。运动者自身潜能的释放和创造力,证明自身的力量和智慧,显示出人的伟大和民族的精神力量,所 以不惜代价去竞争唯一的冠军。体育竞技之所以令世人痴狂,现代世界各国体育人口快速增长,发达国家一直 保持着超过70%的高比例,正是人们通过体育使自身人性完善,人格健全,完美,获得人自身的和谐。正如 萨马兰奇所说:“由于体育运动有助于将身体置于为心智服务的位置,它在任何文明需求中都值得居有一席之 地”[4]。

  3.3 绿色体育的潜在危机 自1980年《奥林匹克宪章》删去业余的规定后,以奥运会为核心的现代体育, 职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商业化速度越来越快,这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期,促进现代体育以其独立的文化形态, 创造性的活动,在更大的时空中创造着3大和谐的时代文明。但负面效应是无限追求金钱、名利,至体育精神堕 落,产生了人态危机、心态危机,危害着三大和谐,造成绿色体育的潜在危机。

  3.3.1 兴奋剂是绿色体育的最大公害 从国际奥委会规定禁药种类的增加,反证了兴奋剂发展的快速及泛 滥之烈。国际奥委会规定的禁药种类由1968年的8种,发展到1992年的107种,呈指数式高速增长。1992年世界 卫生组织对西方运动员一次调查结果,接受调查者中,20%承认使用过兴奋剂。同年,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兴奋剂 检测机构,测定尿样中8.9%呈阳性。1993年国际田联对27个国家“赛外检查”,抽查尿样中有40%呈阳性。有的 大型体育比赛,对服用禁药不处罚,服用人数可达5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少有120多名世界著名运动员 死于服用兴奋剂,伤害无数。止于1995年,在36项奥运会比赛项目中,有34项被查出使用违禁药物。使用违禁 药物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兴奋剂摧残运动员的身、心、人格、精神,破坏了体育的公正精神,造成对优异成绩和金牌的不信任,和 国家、民族、运动员之间的猜疑、冲突,破坏了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更造成体育自身的不可持续性发展, 是体育的和腐朽,是绿色体育潜在危机。

  3.3.2 体育暴力冲击绿色体育 暴力行为表现为对手间、观众间、选手与裁判、观众与裁判及对体育官员 施暴等赛场内外的暴力事件。体育暴力事件发生在球场和冰球场上最多,西方一场足球暴力致死百人以上观众 的记载有多次,有枪杀运动员、制伤对手等行为。体育暴力起端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它直接冲击着绿色体育的 发展。

  3.3.3 假体育危害绿色体育 东南亚一些国家打假球,操纵比赛普遍,集团用于足球的数额每年 高达5亿美元,并连锁行贿受贿犯罪,严重障碍本已落后的亚洲体育。上述情况在世界各地,各个时期,都屡屡 发生。

  中国气功世界一帜,数千年的生命力,证明它的健身、养身、去病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在中国和世界的气 功热中,为获商业利益,实为巫术、魔术、骗术等混入气功体系,中国武术研究院1995年发布:国内亮出旗号 的气功有2400多种,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假气功,现已逐步被科学所揭露。

  3.4 生态危机对绿色体育的威胁 现代社会中,对人类健康的威胁30%来自环境,到2000年,这种威胁要 增至72%,生态环境的挑战,并制约体育的发展,而体育不当的发展,同样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场馆建 筑的“水泥森林”替代了绿色自然森林,16届法国阿尔贝维尔的冬季奥运会,毁掉30多公顷森林,数以万计的 动物失掉家园,造成生态危机,使法国人民至今痛苦难忘。因此现在和未来,要摆脱生态危机对绿色体育的威 胁,就必须以绿色体育思想来发展体育,才有可能保持东西方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5]。

  1)强化体育的教育思想:顾拜旦认为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他倡导奥林匹克运动不是去推行竞技运 动,而是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把体育纳入一般教育,进而把一般教育纳入人类文化的生活过程中。萨马兰奇 认为:“体育如果不同政府的教育和健康政策相结合,就不能发展。”[6]我们绝不可以忽略对今日体育运动道 德方面,以及文化与体育运动和谐一致的深远意义的检验”[7]。国际奥委会百年大会已把伦理道德、人格教育 列入今后议题。运动员参与奥林匹克援助计划、慈善比赛、捐助等活动。中国武术在漫长的发展中,一直把武 德至尊、习武育人作为第一戒律,教育思想一直贯穿在东西方体育史中,教育运动员追求高于物欲的精神价值 ,使体育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精神健康的必需品。

  2)协调统一管理:奥林匹克组织与东西方各单项体育组织协调统一管理是抵御危机,实现绿色体育的保证 。世界上一些国家体育机构与政府环境机构合一,设环境与体育部长,统一协调体育决策;国际奥委会已承认 世界上24个兴奋剂检测中心,其中包括1989年中国兴建的检测中心,加大对赛内外的药检,国际体坛每年检查 4万例尿样,耗资高达6千万美元;成立打假防暴组织是管理的又一措施,国际足联及亚洲足联于1995年5月先后 成立了“打击打假球委员会”,目前国际奥委会承认的组织还有:“国际公平竞赛委员会”,“国际反对体育 暴力联合会”,“国际反对体育暴力运动基金会”等常设管理机构。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及各类国际、洲际 体育赛事,都专设严密的防暴保安机构,科学监控系统,核对惩制设备。为扼制商业化的膨胀,国际奥委会规 定赛场不做商业广告,奥运会不设运动员奖,以获得奖牌为最高荣誉。国际田联则控制奖金的额数。

  3)依附法律和法规的力量:绿色体育是人类体育史进程中的一个新目标、新思想,必需依附法律的力量。 1988年—1993年,国际奥委会召开了四届反兴奋剂国际会议,签署了“反对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的奥林匹 克宪章”。1993年国际奥委会与世界单项体育协会签署了“反对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的国际准则”,1994 年9月,国际奥委会通过“禁药条例”,规定第一次查出服禁药者禁赛2年,第二次查出终身禁赛。此条例列入 “宪章”,并适用有关项目的所有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际田联1991年实行第一次查出服禁药者停赛4年,1 995年还规定各会员国此后的年度报告中,需有赛外兴奋剂检查的内容,否则,将无法从国际田联得到经济资助 。国际泳联针对其兴奋剂事件多发,1995年11月通过严惩条例:首先服用者禁赛4年,第二次查出终身禁赛,并 对服用者所属国的泳协判以罚款,直到全队禁赛2年。中国1989年实行全国性体育竞赛检查禁用药物暂行规定, 1992年成立了中国奥委会反兴奋剂委员会,自1995年2月颁布禁止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的暂行规定起,共制 定了8个反兴奋剂的法规性文件,10月实施的《体育法》,更为中国反兴奋剂提供了法律保障和依据。1995年还 公布执行了“净化气功市场法规条例”。英国、意大利等国对球迷有专项法律惩治,国际田联、足联等大 组织对赛场内外有粗鲁或不符合运动员道德的行为,将被指控犯罪受罚。

  3.5.2 实现绿色体育的最好时机 和平、发展的当今社会,使体育“正处在一个黄金时代:既有竞技体育 ,也有群众体育,既有校园中的体育,也有残疾人的体育。在我们社会中,体育有着一个堂堂正正的地位”, [8]预测下个世纪体育是人类的第一时尚。人类如此崇尚、需要体育,正是追求绿色体育的3大和谐,因为3大和 谐思想,表现出体育在意识形态上,同人类先进思想的一致性。当代东西方各国在体育与经济的发展,体育与 社会的发展,体育内部体系协调发展的方针,逐步趋于共识,这标志着东西方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期 ,使净化体育,转化危机为3大和谐成为可能。现时代是实现绿色体育的最好时机,也是最重要时期。

  东西方在不断创造人类体育文明中,实际上已划出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原始和谐到和谐危 机,到需要创造高度和谐的螺旋或圆圈,这便构成了绿色体育的实践基础。绿色体育反映出东西方体育的整合 态势、根本追求,是东西方体育精神的结合点。人类体育的产生发展带有鲜明的民族性,而绿色体育则具有显 著的全人类性。东西方体育的发展,既适应社会环境,又以它独立的文化形态,自身创造性的活动,积极促进 社会的进步,绿色体育理论,就是二者的最好体现和结晶。绿色体育是东西方体育的方向和归宿。

  4、7 J.A.萨马兰奇.论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见谢亚龙著:奥林匹克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

  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职校)担负着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随着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力度的不断加大,对职校在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等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德育和体育教学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面临着这样一个同样重要的挑战。二者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各自的独特性,又有相辅相成的一致性。因此,在职校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的强化,潜移默化地熏陶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进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失为推进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更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有益探索。本文从职校德育和体育的任务出发,通过分析德育与体育精神的联系,对加强职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共同推进进行简要阐述。

  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职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职校德育工作应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

  职校体育教学的任务,是通过传授最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文化知识、运动技能、技术和方法,以及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帮助学生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和品位,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服务。是职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劳动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

  职校体育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与人的成长、人的价值观、人的幸福联系起来;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兴趣和潜能开发需要。同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和组织能力等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通过对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法则的认识和体验,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符合职业道德的文化态度、法制观念,以及艰苦创业的竞争意识,为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服务。

  体育之所以成为各层次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体现。体育精神展现的是人类通过体育运动对自身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等的一种升华。其魅力在于能够产生较强的鼓舞力、感染力和征服力,从而成为指导和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最积极因素之一。正因为体育精神符合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意识,同时又是人们体育审美意识的集中概括,因而具有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极高的教育价值。

  职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在社会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下,逐渐培养和完善起来的。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动作、运动形式、比赛方法等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品质和人格。

  体育精神对职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养成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和愉快生活的态度;提高对环境变化的身心适应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个人行为的规范,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增强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树立竞争、拼搏、自信、荣誉的信念。

  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动作的练习,都是一个付出较大脑力和体力,并进行积极的思维和行动的过程。在练习中会产生肌肉疲劳、疼痛等生理性反应,易引发畏惧、退缩等心理感受。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这些生理和心理障碍,方能逐渐掌握动作要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锻练和培养。

  任何一个体育项目都是在其特有的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都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任务,如进行练习的密度、承受的负荷和运动强度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长期进行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教学活动,能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养成令行禁止的习惯。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练习手段和方式,竞赛和游戏等活动,大多需要学生互相帮助、相互协作来共同完成,有着强烈的集体性。参与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其集体荣誉感。

  体育教学常采取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通过比赛既能促进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

  通过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倡导和渗透,发挥职校体育在促进和加强德育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职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严谨、细致、有序的体育精神的具体体现。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规范,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应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通过实施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制度,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等。

  课堂教堂中,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和表率,更是体育精神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其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此,体育教师时刻要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以吃苦耐劳的作风、爱岗敬业的态度、严于律已的行为来引导和感染学生。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教学水平,充分挖掘体育精神的要素,丰富和发展展示体育精神的教学方法手段,做好遵守职业道德的表率。

  不同的运动项目,昭示和彰显的体育精神都有所侧重,对学生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各不相同。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握不同项目中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加以运用时。教学中,除了进行动作的讲解示范外,还要提出完成练习对思想和意志品质的要求,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例如:在侧手翻、倒立等技巧运动中教育学生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练习。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耐力性项目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于拼搏的品质等。

  在进行室内理论课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或口述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我国灿烂的体育文化,中国健儿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动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通过发挥体育积极分子骨干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课堂最后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加强自我教育,更容易使学生把一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变成自己的行为。可通过诸如文明球队、体育道德风尚奖评选,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外出观看体育比赛,参加体育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拓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多让学生参与活动和竞赛的设计和组织,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体育精神的魅力,享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学会自尊自爱,以诚相待,增强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培养体育精神,加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职校和广大教师高度重视,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彰显体育精神,寓德育教育于教学活动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担负起时展赋予职校教育的重任。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它包括:培养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的能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却是相同的。中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的意识,认识到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充分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格;其次,细读精研教材,挖掘、提炼教学内容之间的体育精神;再次,教学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注意教学细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时代,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所有的体育教师都应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交际能力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性,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促使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参与意识,发展其个性。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BWIN必赢登录入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并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体育运动是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应教育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辨别是非、尊重事实。对的、好的就支持;错的、坏的就批评摒弃,从而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是看待、了解自然社会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个体进行行为调节和控制的参照系。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比赛,培养学生辨证公正的观察、分析问题,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靠智慧、技巧、靠实力、靠人格的精神战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五、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品质。体育教学要求参加者身体力行,全身心的投入。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不气馁,顽强拼搏,胜利时不骄傲自满,冷静待之的意志品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