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分类>>

【单车知识ABC】零部件简介及中英文对照-2

2024-03-15 10:01:1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单车知识ABC】零部件简介及中英文对照-2链条分为单速以及6、7、8、9、10等多种速别,由于不同速别的飞轮齿盘厚度和间距不同,因此不同速别的链条一般不能通用。此外,由于链条是所有单车部件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旋转部件没有轴承结构的零件,好的链条其实是需要工程师们很多精心的设计的。好的链条,既要偷轻,又要满足强度要求,还要润滑和防锈,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下图是KMC官网的截图,图中链条壁上的小孔可以加速山地骑行时泥土的排出,同时还可以偷轻。

  魔术扣是用来连接链条,方便链条拆卸的工具。拆卸时用链条固定器+小钳子即可搞定,连接时用手拉紧即可。此外,魔术扣还有一个妙用,就是断链以后,可以通过加一个魔术扣的方式把链条连接起来,这样就不用买新链条了,也比截链效果要好。和链条一样,魔术扣也是分速别的。(虽说这是一只临时被用在了8速链条上的9速魔术扣……)

  牙盘与飞轮齿数之比。山地车传统的三片式牙盘是可以实现低于1:1的齿比的。一般公路车的齿比比山地车要密集,而覆盖范围不及山地车。公路车比赛时,参赛人员会根据路况选择不同的飞轮,以及XC比赛中,Pro们都会根据地形选用不同齿数的单盘系统,都是为了实现最优的齿比。

  前叉是用来连接前轮的部件,由叉筒、叉肩等构成,除了大名鼎鼎的“左撇子”等几个例外,一般都有两个叉筒,此外避震前叉一般都有叉桥。前叉的一个重要参数就是其offset,参见下图。

  硬叉,即没有避震结构的前叉,多见于公路车、折叠车上,此外一些“山马党”也会将山地车的前叉改为硬叉。

  避震前叉,多用于山地车上。除常见的叉筒避震(下图1)外,还有Head Shock(下图2)、Trailing Link(下图3)等多种避震形式。

  回弹介质为压缩空气的前叉。其优点在于重量,但是稳定性和回弹的线性表现不及同价位的油簧叉。比如封面照片中我的车用的就是入门屌丝级气叉——大名鼎鼎的“神叉”。

  叉桥一般用于避震前叉上,连接前叉的外筒,而叉肩用于连接前叉的内筒,从而加强前叉的强度。注意与“双叉肩”结构的区别,双叉肩是有两个叉肩的设计,叉桥和叉肩是不一样的。倒冲叉由于其故有结构的原因无法设置叉桥,因此一般采用桶轴。硬叉由于没有回弹机构,因此一般无需叉桥。

  一般的前叉都有两个叉筒,对于避震前叉,一般左边的负责阻尼,右边的负责回弹。内筒位于外筒上方的为正冲前叉,内筒位于外筒下方的为倒冲前叉。大部分避震前叉都是正冲叉。下图所示为一款倒冲前叉。

  前叉立管是叉肩上方的金属管,伸入车架头管中,上方固定把立等设备。由于截立管和砸吊心都是费时费力且不可逆的活计BWIN必赢体育,且不匹配的立管直径和头管直径无法安装,所以车友购买前叉时一般都非常重视立管的直径和长度。

  避震前叉的主要功能就是吸收震动,这就需要一种能够吸收冲击、并且之后能够恢复原状的结构,这是由前叉的回弹结构实现的,前面已经介绍过,可以分为弹簧、空气等回弹介质。

  和回弹同样重要的是阻尼。如果没有阻尼,前叉将会一直往复震动;如果阻尼太强,则很可能在下一次冲击发生时前叉还没有复位。阻尼一般是通过液压装置实现的,即两只固定在内筒上的油缸和一只固定在外筒上的活塞(准确来讲是活塞把一个油缸分成了两部分)。前叉的压缩或回弹带动活塞运动,将下面油缸中的阻尼油压入或抽出上面的油缸。阻尼油在两个油缸之间运动时,需要经过一个狭窄的通道,从而限制其流速,由此提供阻尼。下图是我更换前叉阻尼油时的视频截图,手中拿着的就是叉筒内提供阻尼的机构。另外建议大家,不要在室外换油……

  具有锁死功能的前叉,可以将前叉的回弹功能锁死,使其成为硬叉,这一功能在上坡路段尤其有用。此外,一些中高端前叉还具有分段锁死功能,从而可以限制回弹的行程。按照锁死的原理不同,可以分为机械锁死和油压锁死。

  后胆是软尾车的后避震器,因为我接触的较少,所以没法细说,想要详细了解的话可以移步[原创] 单车后避震原理基础与进阶 (1)-后胆的基本知识,后胆的结构比前叉精细一些,但是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不过,针对刚入门的车友,还是指出一下,大街上五六百就能买到的那种“前后双避震”的车,其避震结构也就忽悠一下小白,实在连真正的避震都称不上。

  国内车友一般称预压为Sag,但其实Sag指的是下沉量,预压的准确称谓应该是Preload。当车友坐上单车以后,由于自身的体重,会将前叉压缩一些,这个距离称为下沉量。增大弹簧预压可以减少下沉量,减少弹簧预压可以增大下沉量。下沉量并不是越小越好,适当的下沉量可以保证车轮与地面始终处于良好的接触状态。

  我其实不知道这种制动方式的准确名称是什么——或许是“连杆制动”?骑过老二八的车友应该对这种制动方式并不陌生。

  目前采用最广泛的制动结构之一,实际上是吊刹的平拉衍生版本,由于其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制动力强,被广泛用于折叠车和山地车中。缺点是车圈上的泥水会影响制动能力,所以在山地车领域,碟刹有逐步取代V刹的趋势。顺便一说,线管末端的那个金属弯管叫做Noodles。

  吊刹是一种曾经被广泛采用的制动形式,通过中间的拉线拉动两侧的制动臂旋转夹持车圈从而产生制动力。这种制动形式与避震结构的配合不是很理想,所以已经逐步被淘汰。

  钳刹是另一种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制动结构之一,普通街车上使用的就是简化版的钳刹,性能——呃——几乎为零,但是公路车上所采用的专业钳刹性能可是杠杠的。钳刹的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缺点是不能适应比较宽的轮胎。此外,如果保养不好,容易出现一边旋转,另一边不动的问题。V刹也可能出现类似的问题,但是V刹两侧刹车臂弹簧的预压可以分别调节,而钳刹调节起来相对麻烦一些。此外钳刹可以分为单轴(Single Pivot)和双轴(Dual Pivot)的版本,如下图所示,我在原图基础上加了几个圆圈,以便更加明显。如今公路车上所使用的钳刹基本都是双轴的版本。

  以上介绍的连杆制动、吊刹、V刹和钳刹这四种制动方式都属于轮圈制动(Rim Brake),与之相对的是花鼓制动(Hub Brake),包括鼓刹、抱闸、碟刹、倒刹等。除碟刹以外,所有的花鼓制动都需要一个与车架连接的金属片,叫做Reaction Arm,否则在制动力的作用下用于固定轮组的螺母有松动的危险。下图中的银白色金属片就是用于倒刹的Reaction Arm。大家看看自己使用抱闸的代步车后轮,也能找到同样的金属片,只不过通常都与制动所需的拉线支撑结构整合在了一起。

  鼓刹是常见的花鼓制动形式之一,有拉线作动的,也有连杆作动的。下图是拉线作动的鼓刹,注意黑色的金属片就是Reaction Arm。和汽车的鼓刹一样,散热不好是鼓刹最主要的问题。

  这种应用在国内绝大多数代步车后轮上的制动形式,最早于1884年就出现了。在这种结构内部是一根弹性的弧形带子,一端固定于外壳上,另一端与拉线相连,带子内侧是一个与花鼓连接的金属圆盘。拉动拉线时,拉线拉动带子,导致带子与圆盘接触、摩擦,从而提供制动力。这种制动形式成本低、结构简单,因此在国内广泛被代步车采用,但是其制动力十分有限,尤其是老化或沾水之后,此外,还存在散热不好的问题,如果调整不好,在不制动时也可能与中间的刹车圆盘有不必要的接触。另外,我还遇到过很多带子由于老化断裂的情形,这种情况下基本不能提供任何制动力。

  碟刹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单车上取得了应用,目前用于公路车的碟刹也通过了UCI认证,估计各大厂商又要大举进攻公路车领域了。作为花鼓制动的一种形式,碟刹能够克服轮圈制动在恶劣条件下制动力不足的缺陷;同时,相比鼓刹、抱闸等其他花鼓制动方式,外露的碟片能够提供良好的散热;并且,由于碟刹的夹器固定在车架上,碟刹是唯一一种不需要Reaction Arm的花鼓制动方式。

  油碟是通过液压驱动来令片夹持碟片的碟刹。闸把驱动活塞在制动液中产生压强,然后驱动夹器中的活塞,推动来令片运动。根据夹器中活塞的数量,可以分为单活塞、双活塞、多活塞等,就和汽车的盘式制动一样。大部分入门级的油碟都是对置双活塞的(也就是共两个活塞,碟片每侧各一个);顺便说一下,大部分家用车的盘式制动都是单活塞的(也就是只在制动盘的一侧有一个活塞,另一侧刹车片是固定的,而卡钳整体是浮动的,活塞向固定的一侧挤压制动盘,由于反作用力的作用,另一侧固定的刹车片也与制动盘接触,这种设计成为浮动式卡钳Floating Calipers)。一些单车油碟会采用对置四活塞的设计,但是由于自行车重量较轻,不需要很大的制动力即可停止,并且制动力多少最终取决于手指的握力,而不是像机动车那样取决于刹车泵,所以我对增加活塞的数量所带来的性能提升持保留态度。

  线碟是通过拉线驱动来令片夹持碟片的碟刹,一般原理是拉线带动一个旋转部件发生旋转,然后这个旋转部件通过螺纹将旋转运动转换为来令片的水平运动。下图是我的第一台车,采用的就是著名的BB5线碟,这是一种单动碟刹。请大家自行忽略车上的挡泥板。

  大部分入门级的线碟都是单动的,就像上面阐述的家用汽车的盘式制动一样,只不过和大多数家用汽车采用的浮动卡钳的设计不同,单车碟刹一般采用浮动碟片的设计,即只有一侧来令片能够运动,另一侧是固定的,运动的来令片推动碟片向固定的一侧运动,最终实现碟片两侧均与来令片接触。顺便说一句,根据个人的经验,在保证足够间隙的情况下,使碟片相对更靠近运动的来令片一侧,能够实现稍好一些的制动手感。

  来令片是Lining的音译,Lining实际上是指刹车时与碟片接触那一部分,通常大家用Pad而非Lining指来令片。

  OK,上面介绍了单动碟刹,虽然从机械设计角度讲,这是一种浮动碟片(Floating Rotor)的设计,但是车友所讲的浮动碟片完全是另外一码事。车友所说的浮动碟片实际上是两片式制动盘,即用于摩擦的部分和用于固定的部分是分开的,中间由螺丝固定。不采用这种设计方式的碟片,不论实际制动时是否“浮动”,一般都不称为“浮动式碟片”;反之,一般统称为“浮动式碟片”。这种两片式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减少制动时碟片的弯曲,在中间采用更轻的材质,以及据说可以更好地散热。

  这种广为车友诟病的制动方式一般用在“神车”上,但其实我的Cruiser也是采用这种制动方式的。其实我个人对“神车”的看法是,神车本身并不是什么很值得批判的事情,但是一些商家以此忽悠小白车友,让他们以为自己骑着一种很厉害的车,同时一部分车友受到了忽悠也开始装文艺,就不好了。嗯,言归正传,我们一般认为这是最残暴的制动方式之一,不是因为制动结构有多么高效,而是这玩意用脚踩啊,想想是你用脚在踏板上踩出的力量大,还是用手在闸把上捏出的力量大,所以这玩意轻而易举就可以抱死后轮,因此也会有很多人认为这种刹车方式不够安全。倒刹实际上是鼓刹的一种衍生形式,好处是制动力大,不受雨水灰尘干扰,一般不需要维护;缺点是一旦需要维护,将会非常麻烦,并且这种制动方式仅在曲柄水平时能够提供较大的制动力,因此某些情况下不是很方便,此外链条断裂时将会失去一切制动力,当然,也存在散热不好的问题。

搜索